基础教育改革答案-中国大学慕课
您已经看过
[清空]
    fa-home|fa-star-o

    image.png

    当前位置:超星尔雅通识课题库答案>中国大学慕课答案查询>基础教育改革答案-中国大学慕课

    基础教育改革答案-中国大学慕课

    网课查题公众号

    第一章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3课时)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内涵、性质与意义(1课时)第二节 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任务与选择(1课时)第三节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课时)

    “第一章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 单元测验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不包括( )。
        A、职业技术教育
        B、幼儿教育
        C、初等教育
        D、普通中等教育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础教育的特征?
        A、基础性
        B、全局性
        C、先导性
        D、专门性



    3、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把(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经济
        B、文化
        C、科技
        D、教育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 )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人民
        B、国家
        C、经济
        D、政治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具体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和学会做人。
        A、学会共处
        B、学会思考
        C、学会创新
        D、学会审美



    6、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
        A、机会公平
        B、结果公平
        C、起点公平
        D、制度公平



    7、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
        A、扩大规模
        B、提高质量
        C、改进方法
        D、完善制度



    8、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
        A、6年
        B、9年
        C、12年
        D、15年



    9、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10、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二者含义相同。



    11、当前我国教育已经基本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1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13、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性质、原理与实施策略(3课时)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性质与价值(1课时)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1课时)第三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策略(1课时)

    “第三章 素质教育的性质、原理与实施策略” 单元测验

    1、( )是针对“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一种改革思想。
        A、素质教育
        B、考试教育
        C、抽象教育
        D、古典教育



    2、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办法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和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的文件,加以纠正。该文件中所说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 )”所指的教育现象。
        A、应试教育
        B、理念教育
        C、复杂教育
        D、生活教育



    3、( )最符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
        A、素质教育
        B、和谐教育
        C、创造教育
        D、创新教育



    4、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执行教育教学计划;三是关注学生的素质( )。
        A、和谐发展
        B、全面发展
        C、立体发展
        D、规律发展



    5、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A、创新精神
        B、振兴精神
        C、探索精神
        D、创造精神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两个增加到三个,即,将( )提升为素质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素质,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列。
        A、民族意识
        B、国民意识
        C、公民意识
        D、社会责任感



    7、相对于显性的有形的知识掌握而言,素质教育更重视隐性的无形的更加根本的内在素质与人格的养成。



    8、素质教育在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满足时代发展和当代人对教育的需求,主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素质就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一点一滴地不知不觉地生成的。



    10、素质教育应该致力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与积极人格,有效开展积极人教育。



    11、素质教育今后的完善与发展仍然需要拿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气魄,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力开展教育创新。



    12、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质量与效能,更加强调速度。



    13、素质教育主要满足人性发展需求,不强调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



    第二章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3课时)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课时)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课时)第三节 素质教育理论(1课时)

    “第二章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单元测验

    1、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这是由“素质形成与培养”的哪一条规律决定的?
        A、自生成律
        B、活动决定律
        C、渐进律与突变律
        D、有效结构决定律



    2、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的内容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D、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推翻资产阶级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消除人的异化状态
        D、解除人对物的依附性存在



    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
        A、提高国民素质
        B、改革考试评价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普及义务教育



    5、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实践能力
        C、培养社会责任感
        D、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后现代教育理论
        D、儒家传统教育思想



    7、素质的“自生成律”对教育的启示是( )。
        A、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B、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C、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D、放弃教师的引导,完全让学生自主发展



    8、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



    9、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理念与本质上是一致的。



    10、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对立,而是相融的两种教育。



    12、“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的教育。



    13、素质教育提倡发展性评价,所以应取消选拔性考试。



    14、学生的素质是通过外部环境塑造而成的。



    第四章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内涵、价值与必要性(1学时)第二节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原理(1学时)第三节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0.5学时)第四节 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与方法(0.5学时)

    第四章 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原理与方法测验题

    1、平等是公平的核心要义,正确、正义或合理是公平的价值追求。



    2、公平的分配是指平均的分配,也就是双方均满意的分配。



    3、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4、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使学生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



    5、抽签分班体现了实质性的教育公平。



    6、“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是对立的两个概念。



    7、科学的教育公平观是坚持平等主义,而不是发展精英教育。



    8、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9、教育公平是高效率教育的公平,教育效率是公平教育的高效率。



    10、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教育公平的理想模式 。



    11、教育效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



    12、基础教育义务化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13、学校是保障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者和主导力量。



    14、“公平和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线”,狠抓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



    15、高水平的教育公平不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 。



    16、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影响并不大。



    17、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应取消对“重点校”的“特殊关照”。



    18、人生而平等,每个平等的人都应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19、“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0、科学的教育公平观是既坚持平等主义,也努力发展精英教育。



    第六章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德育实效性的本体性确证(0.5学时)第二节 德育实效性不高的表象及归因(0.5学时)第三节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1学时)第四节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方法策略(1学时)

    “第六章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原理与方法” 单元测验

    1、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等方面的教育。
        A、道德规约
        B、道德行为
        C、道德价值
        D、道德外在



    2、德育中“5+2=0”的现象是指( )教育失范。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环境



    3、“三生”教育是指( )教育。
        A、生命、生存、生活
        B、生产、生活、生存
        C、生态、生涯、生活
        D、生活、生态、生命



    4、德育主体是指( )。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家长



    5、笔试可以测试学生的(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德育即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7、德育除了外力的引导作用之外,更主要体现在受教者的一种主体建构。



    8、德育专指年长一代对年幼一代的品德教育。



    9、幸福者必有德,德行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10、所谓隐性载体,是指直接、正面地传递德育内容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11、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会形成道德习惯,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期中测试

    1、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A、结果公平
        B、机会公平
        C、制度公平
        D、起点公平



    2、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A、提高质量
        B、完善制度
        C、改进方法
        D、扩大规模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解除人对物的依附性存在
        C、消除人的异化状态
        D、推翻资产阶级



    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改革考试评价
        B、提高国民素质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普及义务教育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两个增加到三个,即,将( )提升为素质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素质,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列。
        A、社会责任感
        B、公民意识
        C、国民意识
        D、民族意识



    6、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的内容是( )。
        A、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D、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7、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
        A、15年
        B、12年
        C、9年
        D、6年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础教育的特征?
        A、专门性
        B、基础性
        C、全局性
        D、先导性



    9、下面哪些不是基础教育的意义
        A、人只有受过基础教育才能成为文明人。
        B、基础教育的特色和质量对其他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C、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升学。
        D、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10、马克思恩格斯相对于“片面的人”和“畸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
        A、综合发展
        B、自由发展
        C、素质发展
        D、协调发展



    11、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二者含义相同。



    12、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1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理念与本质上是一致的。



    1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对立,而是相融的两种教育。



    15、学生的素质是通过外部环境塑造而成的。



    16、相对于显性的有形的知识掌握而言,素质教育更重视隐性的无形的更加根本的内在素质与人格的养成。



    17、素质教育主要满足人性发展需求,不强调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



    18、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教育公平的理想模式 。



    19、公平的分配是指平均的分配,也就是双方均满意的分配。



    20、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打好国民的素质基础。



    2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不发达状态下的分工和私有制。



    第五章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性质与生成过程(1学时)第二节 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学时)第三节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策略与方法(1学时)

    第五章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原理与方法测验题

    1、基础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对基础教育需求的满足,其核心是( )。
        A、满足国家要求
        B、满足学生学习
        C、满足上级学校需求
        D、满足社会需求



    2、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是上帝”“为顾客服务”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对应的特征是( )。
        A、为学生服务
        B、教育质量为中心
        C、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统一
        D、系统性



    3、PDCA循环的程序包括策划、执行、( )、处理。
        A、反馈
        B、指导
        C、检查
        D、总结



    4、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校定位强调的特征是( )。
        A、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B、零缺欠
        C、以顾客为中心
        D、质量就是符合要求



    5、“不同人利益相关人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标准评价教育质量的结果不同,这一特点是指基础教育质量的( )。
        A、确定性
        B、相对性
        C、内在性
        D、整体性



    6、开展学生需求调查运用的ISO9000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B、全员参与
        C、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D、持续改进



    7、戴明提出了 “零缺欠”的质量管理的概念。



    8、克劳士比提出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9、美国管理专家彼得·圣吉将系统思考视为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修炼。



    10、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思想诞生于德国。



    11、有魅力的质量观追求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愿景吸引力与过程魅力,激发学生对课堂与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12、组织整体的质量观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是领导和教务部门的事,而是所有人的职责。



    期中测试

    1、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A、结果公平
        B、机会公平
        C、制度公平
        D、起点公平



    2、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A、提高质量
        B、完善制度
        C、扩大规模
        D、改进方法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解除人对物的依附性存在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消除人的异化状态
        D、推翻资产阶级



    4、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改革考试评价
        B、普及义务教育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提高国民素质



    5、马克思恩格斯相对于“片面的人”和“畸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
        A、综合发展
        B、自由发展
        C、协调发展
        D、素质发展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础教育的特征?
        A、专门性
        B、基础性
        C、全局性
        D、先导性



    7、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
        A、15年
        B、12年
        C、9年
        D、6年



    8、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的内容是( )。
        A、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C、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两个增加到三个,即,将( )提升为素质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素质,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列。
        A、社会责任感
        B、公民意识
        C、国民意识
        D、民族意识



    10、下面哪些不是基础教育的意义。
        A、基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升学。
        B、人只有受过基础教育才能成为文明人。
        C、基础教育的特色和质量对其他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D、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11、基础教育即义务教育,二者含义相同。



    12、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13、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理念与本质上是一致的。



    1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对立,而是相融的两种教育。



    15、学生的素质是通过外部环境塑造而成的。



    16、相对于显性的有形的知识掌握而言,素质教育更重视隐性的无形的更加根本的内在素质与人格的养成。



    17、素质教育主要满足人性发展需求,不强调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



    18、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教育公平的理想模式 。



    19、公平的分配是指平均的分配,也就是双方均满意的分配。



    20、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打好国民的素质基础。



    2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不发达状态下的分工和私有制。



    第七章 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负担过重问题(0.5学时)第二节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危害与原因分析(0.5学时)第三节 解决基础教育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基本原理(1学时)第四节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策略与方法(1学时)

    “第七章 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原理与方法”单元测验

    1、解决基础教育中学生负担过重的评价减负原理指的是( )。
        A、人们对过重学业负担的认识与减负的力度与效果紧密相关
        B、教育评价的内容与学校和教师的减负积极性密切相关
        C、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D、通过关注学生学业负担的根原因,准确找出根原因,分析根原因,弱化根原因



    2、学校加重学生负担的首要原因是( )。
        A、功利主义的办学动机与追求
        B、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
        C、考试与升学压力
        D、教学习惯



    3、学业负担过重的最大受害者是 (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家长



    4、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表现是( )。
        A、课程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与目标。
        B、预习任务多。
        C、课程内容繁杂、繁琐、繁重。
        D、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5、系统性减负的原理认为减负是一项( )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A、整体
        B、系统
        C、专项
        D、关键



    6、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科学认识,高度重视,倡导( )教学。
        A、基础
        B、督导
        C、无负担
        D、减少负担



    7、学生负担过重在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方面的原因表现在 ( )。
        A、人的生存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依靠知识与能力。
        B、行政部门缺少过程检查监督、缺少严格的惩治案例、实际执行效果不到位。
        C、用人制度的知识化倾向。
        D、功利主义的办学动机与追求。



    8、2013年教育部单独颁发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对1-3年级作业的规定是( )。
        A、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B、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在半小时之内
        C、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在1小时之内
        D、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在2小时之内



    9、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睡眠,危害学生的身体发育与健康。



    10、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1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会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2、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是学生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



    13、用人制度的知识化倾向是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之一。



    14、功利主义的办学动机是学校加重学生负担的首要原因。



    15、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是家庭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16、人们对过重学业负担的认识与减负的力度与效果紧密相关。



    17、教育评价的内容与学校和教师的减负积极性密切相关。



    18、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与效能是减负的重要方法之一。



    19、减负会降低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20、年龄越小,生活越应该轻松快乐,幼儿园和小学就不应该有负担。



    21、有效的减负措施是与深化教育改革的整体战略相违背的。



    第八章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学校文化的内涵与特点(0.5学时)第二节 学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0.5学时)第三节 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时)第四节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理与方法(1学时)

    第八章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理与方法测验题

    1、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
        A、校风
        B、班风
        C、校训
        D、校存



    2、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3、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6、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8、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9、下列(  )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1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12、学风、校风、校规、校纪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观念文化



    13、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  )。
        A、观念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B、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和组织文化
        C、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4、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
        A、学校校园文化
        B、学校观念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学校物质文化



    15、下列不属于学校精神文化四种基本成分的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制度成分



    16、下列不属于学校文化的功能的是(  )。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规范功能
        D、娱乐功能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  )。
        A、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B、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C、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D、是全部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18、学校文化对班级文化起到怎样的作用( )。
        A、导向
        B、凝聚
        C、束缚
        D、熏陶



    19、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教学
        C、社会实践
        D、特长培养



    20、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  )。
        A、组织文化
        B、管理文化
        C、设施文化
        D、制度文化



    第九章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学校特色的内涵、性质与价值分析(0.5学时)第二节 学校特色建设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 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时)第四节 学校特色建设的策略与方法(1学时)

    第九章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原理与方法测验题

    1、学校特色的核心属性是( )。
        A、独特性
        B、优质性
        C、稳定性
        D、发展性



    2、学校特色创办中常常给人以“千校一面”的感觉,使得“特色不特”、“特色失色”,表现出的是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学校特色的趋同化
        B、学校特色的浅表化
        C、学校特色的局限化
        D、学校特色的形式化



    3、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要素是( )。
        A、重塑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B、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C、培养特色教师团队
        D、满足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需要



    4、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支点是学校作为育人场所的最核心的因素,指的是( )。
        A、重塑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B、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C、培养特色教师团队
        D、满足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需要



    5、学校特色建设一般应经历的阶段是( )、局部特色形成阶段、整体特色形成阶段。
        A、特质选择阶段
        B、过渡阶段
        C、成熟阶段
        D、高级阶段



    6、学校特色建设的“四项原则”中,( )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
        A、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B、反映教育公平
        C、渗透到学校生活之中
        D、以学校教育哲学为指导



    7、“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呈现的学校特色的性质是优质性。



    8、学校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呈现出学校特色性质的稳定性。



    9、学校特色形成之后,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所面临现实情况的改变发生相应的改变。呈现的学校特色的性质是发展性。



    10、学校特色建设是否有意义,要看其是否为学生发展需要服务。



    11、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特色办学的核心。



    12、学校特色发展的中间组织层是学校校长等主体的特色意识。



    第十章 改进教育评价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内涵、类型与功能(1学时)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1学时)第三节 改进教育评价的方法(1学时)

    “第十章 改进教育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单元测验

    1、教育评价应以促进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为宗旨,这阐述的是教育评价的哪一原理?( )
        A、发展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民主性原理
        D、客观性原理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特点?( )
        A、共同建构
        B、全面参与
        C、价值多元
        D、测量为本



    3、有一种评价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等角度全面评价教育活动,该模式是( )。
        A、CIPP模式
        B、目标本位模式
        C、过程本位模式
        D、应答模式



    4、教育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应该淡化的是( )。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激励功能
        D、甄别功能



    5、在大规模的学生学业成就测试中,下列评价方法之中效率最高的是( )。
        A、观察法
        B、纸笔测验
        C、表现性评价
        D、档案袋评价



    6、( )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了解事物的已有条件和水平,确定起点,为教育工作的设计与选择提供依据。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表现性评价



    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检查教育工作的成效,明确进展和问题。



    8、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检查和总结一个较长阶段的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9、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多个作为参照标准,然后把被评价的个体与此标准进行比较。



    10、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确定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把被评价的个体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



    11、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以被评价个体的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反映个体自身在一段时间内是否有进步和提高。



    第十一章 教育信息化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目标与任务(0.5学时)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的特征与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主要策略与方法(1学时)第四节 翻转课堂(0.5学时) 第五节 智慧教育(0.5学时)

    “第十一章 教育信息化的原理与方法”测验题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 )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A、计算机技术
        B、通信技术
        C、现代信息技术
        D、无线技术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阶段还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
        A、建设、应用、融合、创新
        B、起步、应用、融合、创新
        C、起步、设计、应用、创新
        D、建设、设计、应用、创新



    3、TPACK知识框架下,TPK是指( )。
        A、教学法内容知识
        B、技术内容知识
        C、技术教学法知识
        D、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4、TPACK知识框架下,PCK是指( )。
        A、教学法内容知识
        B、技术内容知识
        C、技术教学法知识
        D、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5、TPACK知识框架下,TCK是指( )。
        A、教学法内容知识
        B、技术内容知识
        C、技术教学法知识
        D、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6、TPACK知识框架下,TPACK是指( )。
        A、教学法内容知识
        B、技术内容知识
        C、技术教学法知识
        D、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7、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科学而充分地应用现代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提高( )的过程。
        A、学生学习成绩
        B、学生学习能力
        C、学科教学质量
        D、学生学习水平



    8、教师的( )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
        A、理解能力
        B、融合能力
        C、教学能力
        D、互动能力



    9、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 )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
        A、学生讨论
        B、学生汇报
        C、教师讲解
        D、师生面对面交流



    10、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改变了( )。
        A、学习者的认知方式
        B、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
        C、学习者的学习习惯
        D、学习的系统生态



    11、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中,“三通”是指( )。
        A、宽带网络校校通
        B、网上交流时时通
        C、优质资源班班通
        D、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12、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中,“两平台”是指( )。
        A、教育信息共享平台
        B、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C、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D、教育治理共享平台



    13、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 )进行的教育学的双边活动。
        A、信息化环境
        B、现代教育媒体
        C、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
        D、电子书包



    14、信息化教学四要素包括( )。
        A、教师
        B、环境
        C、学生
        D、媒体
        E、教学内容



    15、在翻转课堂里,教师的角色除了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之外,还是( )。
        A、学习的指导者
        B、学习的支持者
        C、学习的监控者
        D、学习的协作者



    16、高阶思维包括( )。
        A、记忆
        B、创造
        C、分析
        D、理解
        E、评价
        F、应用



    17、智慧教育是指通过创建智慧教育体系,包括( ),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重点,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与活动。
        A、智慧环境
        B、智慧教学法
        C、智慧评估
        D、智慧管理



    18、智慧教育可以实现( )。
        A、智慧教育可以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从知识接受学习上升为知识本体建构
        B、智慧教育可以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情、智、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
        C、智慧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
        D、智慧学习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第十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理与方法(3学时)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1学时)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1学时)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学时)

    "第十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原理与方法" 单元测验

    1、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指出:( )
        A、“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B、“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
        C、“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D、“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人员。”



    2、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要求,这三个维度分别是( )。
        A、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B、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C、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D、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3、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强调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专业发展,这是对( )的应用。
        A、生态发展原理
        B、全面发展原理
        C、持续发展原理
        D、自主发展原理



    4、“经验+反思=成长”是美国学者( )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
        A、波斯纳
        B、费斯勒
        C、休伯曼
        D、利思伍德



    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的显著特征是( )。
        A、采取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
        B、设置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
        C、安排较长时间的教育实习
        D、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一体化



    6、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价值,也就是使自己的专业活动服务于他人和社会。



    7、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自主性,但是并不否认外在推动力的作用。



    8、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发展原理”是指以终身学习理念统整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9、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发展原理”是指要促进教师的情意、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10、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价值原理”是指兼顾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基础教育改革答案-中国大学慕课》由《超星尔雅通识课题库答案》整理呈现,请在转载分享时带上本文链接,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超星尔雅通识课题库答案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QQ 59982118|